黄恩华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红色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江西师范大学立足于江西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建设红色文化教育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馆在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中的独特作用,把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形成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师大经验”和“江西特色”。
开阔红色实践育人“大视野”
立足于70多年新中国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180多年近现代史、500年社会主义史和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尤其是百年党史的长时间段,采取“4+1+N”的模式建设“四史展厅+红色江西展厅”,将课程建设融入大局、紧跟大势,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真正把思政课办成学生成长的人生大课。“四史”展厅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建有党史展厅、新中国史展厅、改革开放史展厅、社会主义发展史展厅。“党史”展厅以“成长”为主题,围绕“使命担当”这条主线陈展;“新中国史”展厅以“建设”为主题,围绕“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强国史”这条主线陈展;“改革开放史”展厅以“制度”为主题,围绕“改革开放就是为了人民”这条主线陈展,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史”展厅以“主义”为主题,围绕“社会主义五百年”六个时间段这条主线陈展,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红色江西展厅以“红色江西,孕育初心”为主题,围绕“红色摇篮,红色基因,感悟红色江西”这条主线陈展,回答“中国革命从江西走向全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问题。通过在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的大站位大格局中讲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到“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奋斗不止的光辉历程,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树立红色实践育人“大目标”
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红色实践育人的目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建设“实践的思政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堂”,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将思政课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建设“实践的思政课堂”,就是将红色文化教育馆建设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教育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深化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树立了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政治信仰。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堂”,就是将红色文化教育馆实践教学基地拓展至社会大课堂,将赣鄱大地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丰富而生动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打造以“三个摇篮一个策源地”为核心的“红色之旅”实践体验活动,以红色志愿服务社师生为主要骨干成员,组织师生开展了“思政教育进旧址”活动、“点亮红色地图”线上故事讲述接力活动、“我与红旗寻党史”活动、“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系列活动、红土地志愿讲解活动、“学四史 践初心”分散式宣讲实践活动等,通过瞻仰革命旧居旧址,查阅地方党史文献,收集整理红色故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和理论宣讲等方式,在实践和体验中引导师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深刻感悟赣鄱大地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蕴藏着“四个自信”的成功密码,引导学生增强责任、牢固信仰、坚定信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创建红色实践育人“大阵地”
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在红色文化教育馆创建一个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红色育人大阵地,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系统教学优势、网络课堂的灵活教学优势、社会课堂的实践性教学优势,促进思政小课堂、网络新课堂以及社会大课堂的深度契合,将思政课打造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金课”。一是建设《百年党史江西红》校本课程。依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度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中的育人“富矿”,从共产党人在江西百年辉煌历程中汲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丰厚滋养,建设《百年党史江西红》线上通识课课程。通过在红色江西展厅开展《百年党史江西红》在线MOOC精品课程直播,贯通线上和线下展厅的双向渠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建设红色文化教育数字博物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四史展厅+红色江西展厅”进行数据化、智能化建设,将展厅搬上“云端”,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网上红色走读,让广大学生、群众通过电脑PC端、手机移动端,即可足不出户、身临其境畅游红色文化教育数字博物馆,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传播“活”起来,不断推动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三是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馆内设的红色书房、红色讲堂、红色影厅、红色文创、红色唱吧等红色文化体验场地,开展体验式、情景式和沉浸式教学,开展“宣讲+互动”“线上+线下”“场内+场外”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红色书房的理论活动、红色之旅的实践活动、红色文创的体验活动、红歌传唱的娱乐活动等红色体验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好党史“必修课”,读懂红色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汲取宝贵经验,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形成红色实践育人“大格局”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工作格局再拓展、思政课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将红色文化教育馆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生难忘、毕生受用的大思政课堂。一是推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协同。以红色文化教育馆作为实践载体,聚合校内各类育人资源,承接学工处、校团委、各学院开展的各类党团活动,通过“红色宣讲”“红色党课”“红色家书诵读”“党史知识竞赛”等红色系列活动,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将红色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心灵,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做红色文化的弘扬者和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厚植红色底蕴。二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馆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优势,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组织开展四史和党的创新理论专题宣讲和研究阐释,教育引导党员师生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的熏陶与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学生。三是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协同。江西师范大学拥有集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完整教育体系,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也肩负重要责任。将红色文化教育馆建设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组织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加强对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红色研学中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网)